當前位置: 首頁 > 市場 > 原料 >

中國糧食庫存壓頂,飼料廠有苦難言

  • 來源:互聯網
  • 日期:2015-04-19
  • 編輯:admin
  • 評論:0
記者:汪蘇
來源:財新網
 
  “十一連增”的光環(huán)之下,中國的糧食庫存正在持續(xù)增加,代價則是比國際市場高得多的收購價格。
 
  龐大庫存壓力下,4月9日,臨儲玉米收購期尚未結束,國家糧食局即啟動玉米拍賣,比去年提前一個多月。2013/2014年度,市場機構就稱玉米臨儲收購創(chuàng)下“天量庫存”。而截至3月31日,2014/2015年度的臨儲玉米累計收購量達7611萬噸,比去年同期增加1296萬噸。
 
  在持續(xù)的托市政策激勵下,中國三大主糧出現階段性過剩,以玉米最為突出。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近日表示:“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”。
 
  中國一方面大力投資建庫,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國儲銷售。出庫拍賣卻并不順利。國際市場玉米價格比中國每噸便宜近千元。據財新記者了解,有為數不少的玉米通過走私方式涌入。2014年,國家臨儲玉米拍賣總成交率僅約四分之一。
 
  由于中美在轉基因玉米上的爭端,去年玉米進口受到限制,高粱沒有配額和關稅保護,作為替代性品種則源源而入,進口同比增長逾7倍。
 
  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遠高于國際價格。隨著生產成本上升,有關農產品生產凈利潤卻在全面下滑,小麥甚至出現負利潤。據國家發(fā)改委數據,小麥種植凈利潤從2008年的164.51元/畝,連續(xù)下滑到2013年的-12.78元/畝,降到盈虧點以下。而無論從國際市場低價壓力還是中國承諾的WTO補貼上限看,中國都沒有空間通過繼續(xù)提高價格來補貼農民。
 
  農民常年對產量的熱烈追求,令土地承載力嚴重透支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結當前農業(yè)農村有四大難題時就指出,資源環(huán)境已經不是亮起黃燈,而是紅燈。
 
  “中國農業(yè)進入一個深度調整和受資源市場多重約束的時期。”國家發(fā)改委農村司副司長方言說。中國農業(yè)怎么辦?政策調整已是必然,關鍵是怎么調。
 
  巨量庫存
 
  中國糧食庫存為數甚巨。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認為,中國高庫存是壓得世界糧價難以抬頭的重要因素。但中國官方對于糧食庫存數字保密。據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測算,2014/2015期末國家儲備和商業(yè)儲備預計超過3億噸。
 
  據農業(yè)部測算,2014年中國糧食消費量約為6.5億噸。如此,中國庫存消費比達到45%左右,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(guī)定的17%糧食安全標準,即便一些人士認為中國糧食流通條件不好,安全值應在30%左右,中國也多儲備了1億多噸糧食。
 
 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“兩會”期間回應稱,“這是個愉快的負擔。我們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糧食大豐收,收購量增加對農民賣糧變現增產增收也有好處,當然庫存也不是越高越好,不過‘手中有糧,心里不慌’,庫里是滿的,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有保障。”
 
  但一些專家和業(yè)內人士則認為,中國為此付出了過大的財政和生態(tài)成本。以玉米為例。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伍振軍告訴財新記者,2013/2014年度中國玉米庫存達到歷史最高點1.06億噸,年末庫存消費比高達59.73%。若按17%糧食安全標準計算,中國多儲備了7579.6萬噸的高價玉米。不算玉米的倉儲、運輸、利息等成本,若是按照現在價格,進口玉米補充庫存,按照2014年9月每噸玉米節(jié)省1000元計算,將為國家節(jié)省758億元。
 
  食糖、棉花也庫存高企。2013/2014年度中國棉花庫存達到1131.3萬噸,庫存量比2011年翻了一番,占全球棉花庫存的60%以上,中國不得不放棄國儲棉順價銷售。2014年啟動目標價格改革后,庫存壓力有所緩解。2014年食糖庫存795.5萬噸,庫存消費比為54.90%,比 2011年多儲備近300萬噸。單從成本考慮,若從國外買,顯然合算得多。
 
  庫存高企與2004年起中國陸續(xù)在稻谷、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食糖等主要農產品上實施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(合稱托市收購)直接相關。如2014年小麥、早秈稻、中晚秈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斤1.18元、1.35元、1.38元和1.55元,七年內的提價幅度分別為64%—71%、92.9%、91.7%和106.7%,玉米臨儲價格則比2008年上漲了約一半。
 
  價格支撐穩(wěn)定了國內產量,卻令國內外價格倒掛,鼓勵了進口。據農業(yè)部測算,2014年,中國約有0.5億噸糧食屬于非必需進口。“去年進口了大量的高粱,包括木薯,實際上等于使得國內玉米庫存起碼增加了1000萬噸以上。”韓俊告訴財新記者。
 
  生產成本不斷上升,又進一步侵蝕了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。“2005年以前,中國農業(yè)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,因為勞動力成本和耕地成本都比較低,農產品生產成本比較低。”中科院農業(yè)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?告訴財新記者,勞動力實際工資從2005年以來以年均8%左右的速度增長,耕地租金2008-2013年間在東北和華北分別提高了51%和70%。“物質(可貿易品)成本變化是全球性的,但勞力和土地(不可貿易品)成本變化是國家內的,是顯著影響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因素。”
 
  “這種上升趨勢今后十年將更為明顯。”黃季?稱。也就是說,在一些領域,中國農業(yè)比較優(yōu)勢的喪失,并非是階段性的。
 
  巨量庫存和龐大進口并存,農產品結構嚴重失衡。由于托市收購政府定價造成政策市,中國也未能充分按照市場需要來生產農產品。“多的還是多,沒有的還是沒有。”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。
 
  “糧食產量‘九連增’的時候,我們就提出來,要減少開發(fā)強度。產量上了5億噸臺階以后,就應該在結構上做文章,在提質增效上下工夫。這方面,國內調整非常滯后。”程國強告訴財新記者。
 
  政策微調
 
  決策者決定作出調整。今年政策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導向性變化。
 
 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(fā)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注意到,今年“一號文件”中,雖然糧食問題仍然位居首要位置,但文件并沒有明確提及“糧食安全”字眼,而是強調提高糧食生產能力,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。3月,中央農村領導工作小組副組長、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《求是》雜志撰文指出,新常態(tài)反映在農業(yè)領域,歸根結底是要加快轉變農業(yè)發(fā)展方式。他還表示,要按照市場需求和健全產業(yè)鏈的方向調整農業(yè)結構。韓俊則稱:“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一個政策理念就是堅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這對中國農業(yè)來講是一個脫胎換骨的改造。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。”
 
  從目前國務院和職能部門已出臺的文件看,政策調整體現在三方面。首先,要求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,合理安排產業(yè)發(fā)展優(yōu)先序。其次,要求調整農產品內部結構。突出強調了調整優(yōu)化種養(yǎng)結構、大力發(fā)展草牧業(yè),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。
 
  此外,則是依據資源環(huán)境承載力,調整優(yōu)化區(qū)域生產力布局,讓資源環(huán)境得到一定程度休養(yǎng)。“這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農業(yè)發(fā)展指導方針”,方言說。東北是調整重點區(qū)域,在東北三江平原合理控制水稻;在“大漏斗”華北地區(qū),適度調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(qū)的糧食種植,選育推廣耐旱節(jié)水作物;湖南等重金屬污染地區(qū),退減重金屬重度污染區(qū)的水稻種植面積等。農業(yè)部還提出,逐步降低化肥、農藥用量增速,到2020年,實現零增長。中國已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計劃,據國家林業(yè)局披露,今年將完成1000萬畝。
 
  雖然中央政策立意很高,但落實在具體政策上,仍屬于微調。保障糧食安全依然居于中心地位。陳錫文強調,轉變農業(yè)發(fā)展方式、調整農業(yè)經濟結構、創(chuàng)新農業(yè)經營體系,都不能放松糧食生產,“否則就會因失去根基而付出沉重代價”。
 
  “國家糧食安全還是首要的,不管結構怎么調,糧食安全必須保障。”農業(yè)部發(fā)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告訴財新記者,重點是做到谷物一定要基本自給,口糧一定要絕對安全。“主要是保產能。不是保年度產量,年度的產量可以有所波動。不放松糧食生產主要是兩個含義,第一,不要使糧食產量大幅滑坡,大量滑坡的話提上來比較難。第二,要保障糧食產能穩(wěn)定提升。”
 
  方言告訴財新記者,調結構總的思路是一定要把糧食產量穩(wěn)定在1.1萬億斤以上的前提下,做一些微調。“我們算了一下, 調整優(yōu)化區(qū)域生產力布局帶來的產量減少和單產增加帶來的增產,基本可以對沖。”
 
  在方言看來,2013年底,中央提出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戰(zhàn)略——“以我為主、立足國內、確保產能、適度進口、科技支撐”,與1996年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的表述是一脈相承的。前者被不少人士解讀為糧食安全“新戰(zhàn)略”,意為其對糧食從保全部轉向保重點,并將適度進口首次寫進戰(zhàn)略。
 
  方言則稱,當時糧食生產“十連增”后,社會各界對國內糧食及扶持政策出現了一些不同看法。針對這種情況,國家發(fā)改委會同有關部門,在分析糧食供求形勢的基礎上,研究提出了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堅持立足國內,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,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總體思路;突出能力建設、統(tǒng)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等基本原則,以及將糧食自給目標調整為谷物自給目標,確保谷物自給率保持在 95%以上、口糧絕對安全的建議,最終被采納。“中國的糧食方針是持之以恒的。”
 
  “接下來谷物自給率要保持在95%以上,其他不要再降低了,主要依靠科技支撐。”方言說。
 
  留給結構調整的空間并不大。從今年13個糧食主產區(qū)省份對農業(yè)工作的部署看,除江蘇、黑龍江等少數省份未提出糧食產量數量目標,僅要求穩(wěn)定糧食播種面積,并為結構調整留有一定空間,多數省份仍要求糧食產量與2014年基本穩(wěn)定,四川、遼寧要求增產,湖南則在大力推廣雙季稻并鼓勵雙季都種超級稻,這是一種費水費肥的高產稻種,且有口感不佳之評價。
 
  休耕可否?
 
  一位職能部門官員擔心,結構調整是市場驅動的,在目前政策市下,上述政策調整很可能淪為行政口號。
 
  中國正在試點逐步以目標價格制度代替托市收購。但2014年棉花、大豆的目標價格試點碰到不少困難,實施成本過高,單棉花在新疆的補貼就在260億元左右,且超過WTO黃箱補貼上限。而中國農業(yè)大學校長柯炳生今年在政協(xié)提案中寫道:無論是目標價格還是托市收購,價格支持政策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的翻版表現,是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的。有關部門和領導希望實現“結構平衡”,按市場需求調結構,似乎現有政策仍與之相悖。
 
  更大幅度政策轉型的呼聲在業(yè)界開始有所聽聞。財新記者得知,財政部也曾向國務院提交方案,其中包括建議休耕2億畝,這樣的規(guī)模是前所未有的。
 
  事實上,財政部近年來對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給予很高關注。“從去年開始,財政部圍繞促進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研究提出了農業(yè)資源休養(yǎng)生息、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、退耕還林、地下水超采漏斗區(qū)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。”2014年3月,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在國家農業(yè)綜合開發(fā)聯席會議上說。“支持實施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加快轉變農業(yè)發(fā)展方式。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,支持農業(yè)‘休養(yǎng)生息’…… ”上述要求排在財政部2014年重點工作的第二位,僅次于“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,促進穩(wěn)增長、調結構、轉方式。”
 
  不過,大規(guī)模休耕的建議最終未被采納。“中國土地資源太緊張,不具備休耕的條件。”方言稱。韓俊也表示,像美國那樣大規(guī)模的休耕不符合中國國情。在中國,更現實的做法是局部地區(qū)探索讓污染嚴重耕地休養(yǎng)生息。中國目前正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(qū)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綜合治理試點。
 
  一位長期關注此問題的專家則稱:“耕地過度開發(fā)和破壞已經難以忍受,已經過了臨界點,趨勢繼續(xù)下去,就會不可逆轉。華北是眾所周知的地下水‘大漏斗’,西北很多地方就不該種,南方15-25度坡耕地也該退,全國范圍的化肥農藥不適當排放問題很大,湖南等地有重金屬污染問題。必須轉彎了。對于不當利用,該退就退,該休就休。”他還表示,由于基礎數據分散在國土、環(huán)保、農業(yè)等不同部門,目前還難以清晰計算中國到底有多少需要退耕休耕的土地。
 
  此前環(huán)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3年中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到5000萬畝左右,耕地污染超標率為19.4%,超標面積達3.5億畝。國土資源部數據則顯示,全國有8474萬畝耕地位于東北、西北地區(qū)的林區(qū)、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,還有6471萬畝耕地位于25度以上容易水土流失的陡坡。
 
  而一個更宏觀的建議則是,中國應該根據比較優(yōu)勢,重構中國農業(yè)戰(zhàn)略。“必須從根本上調整。”伍振軍表示,長期以來,衡量中國農業(yè)成就的重要標準是勞均農產品產量,但中國人均土地規(guī)模不到2.5畝,農戶平均經營規(guī)模僅相當于韓國和日本的三分之一、歐盟的1/40、美國的1/400。“從世界農業(yè)資源配置角度看,中國如此低的人均、勞均土地資源,卻下力氣支持生產水稻、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糖料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,對培育我國農業(yè)比較優(yōu)勢毫無作用,甚至是南轅北轍。”
 
  多年來,中國使用托市收購政策激勵主要農產品生產,并保障和提升農民收入,支付了巨大的財政、生態(tài)和產業(yè)鏈扭曲成本。不過,主要農產品的比較收益卻在不斷下滑。據前述伍振軍提供的數據,除小麥凈利潤大降外,2013年稻谷每畝凈利潤只有154.79元,僅為2011年的41.69%;玉米種植凈利潤從2011年的263元/畝,連續(xù)下滑到2013年的77.52元/畝;2010年到2013年,棉花凈利潤從983元/畝連續(xù)下滑到-214.98元/畝,棉農虧損;同期,大豆每畝凈利潤從178元/畝下滑到33.68元/畝。
 
  在一些專家看來,這樣的凈收益是沒有前途的。2013年中國蔬菜每畝產值為6903.21元,是水稻的5.3倍,玉米的6.3倍,小麥的7.7倍;種植凈利潤達到2852.27元/畝,是水稻的18.4倍、玉米的36.8倍。蘋果每畝產值為8141.33元,是水稻6.2倍、玉米的7.5倍、小麥的9倍;種植凈利潤達到3246.72元/畝,是水稻的21倍、玉米的41.9倍。事實上中國已成為上述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大國。伍振軍認為,中國農業(yè)成就應從產量轉變?yōu)橐援a值衡量,鼓勵農民轉向蔬菜、水果、桑蠶等產值更高的農產品生產。
 
  只是“糧食”一直被作為特殊商品對待,未能完全市場化。在伍振軍、黃季?看來,保住口糧即可,除此之外,都可以市場化,在國際市場按照比較優(yōu)勢組織生產和貿易。在劃定大戰(zhàn)略的基礎上,設計補貼制度、儲備制度等改革和布局海外戰(zhàn)略。
 
  作為長期以來中國對外糧食貿易的窗口以及“走出去”重要主體,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向財新記者表示,由于人口和資源的分配不平均,從全球來講,解決糧食安全的惟一方法就是自由貿易。“過去我們講中國用7%左右的土地養(yǎng)活20%左右的人口,那是消費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的消費方式”。2014年,國企中糧集團收購了尼德拉和來寶農業(yè)兩家海外糧食貿易企業(yè),正式向國際大糧商邁進。
 
  程國強認為,化解海外市場風險,首先可以推動制定規(guī)則,管理市場波動風險。比如,和有關國家協(xié)商,制定一個全球農產品交易規(guī)則,避免農業(yè)投機炒作。同時可以實施多元進口以及“走出去”。而他認為現在常說的“中國買什么什么漲”,和中國進口需求不明確、沒有給國際市場穩(wěn)定預期有很大關系。“如果這些都做好了,進口糧食還有何風險可言?
 
 
 
發(fā)表評論
評價:
最新更新

關于開展2020中國飼料工業(yè)協(xié)會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評選活動的通

關于開展2020中國飼料工業(yè)協(xié)會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評選活動的通相關附件: 附件1 2020中國飼料工業(yè)協(xié)會先進集體(企業(yè))申報表 附件2 2020中國飼料工業(yè)協(xié)會先進集體(地方協(xié)會等)申報表 附件3
24小時排行
聯系我們
  • 電話:020-37288723
  • 傳真:020-37287849
  • 地址:廣州先烈東路135號4號樓609
  • 郵編:510500
  • 郵箱:gdfeed@vip.163.com